欢迎来到长春鑫宝发展览展示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最新动态Latest News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 博物馆展柜玻璃的进化史

   随着历史的滚动,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发生这变化,这种变化或多或少,或成功或失败,博物馆展柜玻璃当然也逃不出历史的手心,今天长春鑫宝发展览展示有限公司的小编就一起和大家体验感受一下博物馆展柜玻璃的进化史。

  早在14世纪,梵蒂冈大教堂就收藏了大量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巨匠的作品。16世纪,著名的意大利美第奇家族收藏着大量文艺复兴时期的珍品。17世纪的马德里皇宫收藏着从世界各地掠夺来的金银器皿和绘画等珍贵文物。在这个长达4个世纪之久的漫长时期,文物的展陈形式都仅仅是被摆放在木托、桌子之上,条件稍微好些的就用博古架分门别类来展示,近似“裸展”。这样的展陈方式既不能防盗又不能有效保护文物。就当时的生产力状况,“裸展”实属无奈之举,由于工业生产水平落后,人们找不到一种既不妨碍观赏又能保护文物免遭侵害的材料用于陈列,因此文物注定只能摆在这些特定环境中供皇亲贵戚把玩鉴赏。这样的“裸展”阻断了藏品对公众开放的可能,因此这一时期的收藏仅仅是个人收藏,不具备公众教育的职能,其展示空间也称不上真正意义的博物馆。
  到了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促使各行各业飞速发展,平板玻璃的加工生产也日渐成熟,人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既透明又有隔离保护作用的材料——“平板玻璃”。这时期的人们将“平板玻璃”结合木几、博古架的设计,形成了初期的展陈道具——展柜。其基本形式为木质方形架构,四面镶嵌玻璃。
展具上的这一突破,使得一般民众有机会接近文物,“收藏”的公众教育功能也成为了可能,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也就此诞生,。虽然“平板玻璃”解决了陈列形式上的难题,但是当时的“平板玻璃”受到工艺限制,尺寸较小,而且生产缓慢,在其碾平后需要冷却10天,每块玻璃都要花大量功夫去磨光以达到可观赏的平整度、透明度。即便如此,平板玻璃仍然存在平整度差,透光率低等缺陷,可选的厚度也仅有2mm、3mm、4mm、5mm四种。造价十分昂贵,只有少数博物馆支付得起如此高昂的费用,因此博物馆公众化教育仍然踌躇不前。
  1959年,英国阿拉斯泰尔.皮尔金顿爵士率先研制成功“浮法”工艺,这种加工工艺能够多快好省地生产“平板玻璃”即“浮法玻璃”。不仅使“平板玻璃”版面扩大至2440*3660mm,也让6mm、8mm、10mm、12mm、15mm、19mm的厚版玻璃生产成为可能。当然,制造成本的大幅度降低也使得“平板玻璃”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博物馆自然也能大规模应用了。由此,近代博物馆的展陈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样的“工业革命”也发生在中国的博物馆的发展历程中。1905年,中国早期现代化先驱人物,晚清状元张謇创办了中国第一座由国人独立创办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此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手工业自给自足的状态,不具备大规模生产玻璃的能力。没有玻璃,文物同十八世纪前国外收藏一样,只得存放在传统的木几、博古架中。而文物安全也只能依靠道德的约束和安防人员的威慑作用。直到1925年,故宫博物院创立之时,中国已经有了第一家平板玻璃生产工厂,随着时间的推移,玻璃生产厂家也与日俱增,他们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出“平板玻璃”。“平板玻璃”在故宫博物院的应用,使其展陈形式得以改善,这时期设计的中式展柜主要以我国传统家具的形制结构为其外观基础,并充分考虑展品对外展示和安全防护的需要,将玻璃嵌入木质结构之中(参考杨汶的《博物馆展柜研究》2013.6)。故宫博物院第一批展柜的诞生,让人们眼前一亮,“金丝楠木配平板玻璃”或许就是当时展柜的顶级配置了。众多珍品被陈列在新型展柜之中,尽显高贵华美,至此,明清帝王所用所藏的传世珍品才得以呈现在广大民众眼前。
  故宫博物院的展柜已经初具现代展柜的模型,具备一定的展示性和保护功能,但是其开启方式却十分繁琐。这批展柜制作精细,木质柜体与玻璃之间都有木硝子锁住确保安全,打开时需要先卸下木硝子,打开机关,小心翼翼将玻璃搬下来,才能取出文物。这为博物馆的日常保养和换展增加了不少困难。
  不仅仅是故宫,日本人留下的旅顺博物馆完好地保存着一批日本生产的展柜,同样也存在开启繁琐的问题,甚至有些展柜需要几个大汉协同合作才能搬开笨重的玻璃取出文物。随着“工业革命”的推动,这些初期的老展柜也渐渐失去了当年的风采,缺陷逐步地暴露出来。时至今日,在中华大地上还遗存着部分“文物级别”的展柜,由于年代久远,笨重,脆弱,使用中鲜有开启,生怕哪个环节出现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但是在1951到1971年这20年间,中国还是难以大规模生产“平板玻璃”,只能依靠从国外采购,成本居高不下。经过十年的辛苦研发,1981年“洛阳浮法玻璃”正式面世,中国人有了自己的“浮法玻璃”,各行各业的玻璃使用情况得以改善,博物馆也不例外,旧貌换新颜。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中国的“工业大革命”也掀起了新一轮的高潮。玻璃的研究也进入了新时代,各种加工手段层出不穷,其中可以增加玻璃表面强度的“钢化”红极一时,现在的博物馆中还局部残留着钢化玻璃的身影。“钢化玻璃”自身存在“自爆”的缺陷犹如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以炸裂飞溅,伤及文物和观众。这一时期的人们对“自爆”的认识尚不深入,“钢化玻璃”被大规模地推广应用。  
  时光推进到2005年,第一片国产“超白玻璃”在山东金晶下线,比起之前看起来绿油油的白玻,“超白玻璃”干净、无色、更透明的视觉效果,着实让人惊喜。清晰的数据显示:“超白玻璃”的可见光透过率在91%以上,而“白玻”仅在82%左右。显色指数也从白玻的97.12提高到99.34,肉眼就可以轻易区分“白”与“绿”的区别了。与此同时“钢化”的自爆率也因超白玻璃内部杂质的减少而降低许多,但“自爆”仍被誉为“玻璃的癌症”,无法治愈。
  博物馆发展到这一时期,展陈形式已经各种各样,然而,博物馆人对于展柜的“展示性”与“保护性”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作为展柜最大面积的材料——玻璃,在“展示性”与“保护性”上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21世纪初期,中国政府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博物馆改革的热潮奔涌而来,到目前为止,“超白玻璃”早已成为各大博物馆展柜选材的标配,观众最大的感受就是玻璃由“绿”变“白”了,显色指数的提高,大大增加了颜色还原的真实性。
  多年来,玻璃爆裂引发的安全事故,观众对视觉效果的抱怨及不满,也让博物馆人逐渐认识到之前所采用的玻璃在加工环节的重重问题,包括尺寸不准、钢化自爆、夹层气泡、无法密封等等。
  加之发展文化产业政策的进一步推动,“博物馆展柜玻璃”这一品类应运而生。所谓博物馆展柜玻璃,顾名思义,是博物馆展柜专用玻璃。以玻璃原片为主材,根据文物展示的需要,对原片进行设计加工制作而成,是博物馆展柜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展示、安全、文物保护、维护和安装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展柜材料的进化,展柜的档次也在渐渐的提高,工艺的不断改良,促进展柜向更专业化迈进,相比于之前的想都不敢想,到现在的只要你想的出来,我们就会尽力实现,其实我们已经迈出了一大步,长春鑫宝发展览展示有限公司的小编相信对于未来展柜的发展会更好。
 
Copyright © 2018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 IE6.0 以上浏览器 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 吉ICP备18007505号-1